APP下载
机会在手,求职信息实时掌握
    Alternate Text
    APP下载
    Alternate Text
    微信公众号
    Alternate Text
    小程序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招聘 > 教职工招聘 >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招聘启事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招聘启事

发布:2022-03-13 02:01:11  关注:63309次

english华工主页登录

首页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兼职教授

退休教师

本科教学

招生专业

培养计划

精品课程

实验教学

办事流程

下载区

教学通知

研究生教学

招生专业

导师简介

教学通知

学术科研

科研通知

学术委员会

科研机构

管理制度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科研获奖

学生工作

学工通知

学生科技创新

学工风采

招生信息

研究生

本科生

党建园地

组织机构

理论学习

入党指南

院务公开

规章制度

资料室

通知公告

首页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招聘启事

发布时间:2022-02-23浏览次数:8016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华南地区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科研重镇,现因学院工作发展需要,拟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若干名,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应聘。

一、招聘岗位

招聘岗位为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需承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相关博士后流动站常态的科研工作,履行单位相关责任。根据申请者的教育经历、创新能力、学术成果和水平、发展潜力等条件实行分类招收管理。

二、基本要求

1.政治思想表现合格,热爱科研工作,有较强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遵纪守法,无违纪违规行为;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

3.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博士,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

4.学术视野开阔,具备较强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明晰的科研计划;

5.身心健康,符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三、招收专业方向与合作导师

合作导师研究方向需求其他招收条件合作导师联系邮箱
郑宇丹融媒体新闻

新闻理论与实务

hrbzyd@vip.sina.com
赵泓融媒体新闻

新闻理论与实务

zhao1919@scut.edu.cn
段淳林品牌传播与计算广告duanchunlin88@163.com
韩红星品牌传播史han1153@163.com
吴小坤新媒体

计算传播

计算机相关学科博士优先,必须有编程能力wuxiaokun@scut.edu.cn
刘银娣新媒体

计算传播

lydwhu@126.com
张步中视听新媒体传播zbzhot@126.com
苏宏元视听新媒体传播hysu@scut.edu.cn
安然国际传播sieanran@scut.edu.cn
芮牮健康传播心理学博士优先,有数据挖掘背景的优先,必须有定量研究的基础ruijian@scut.edu.cn
陈娟健康传播心理学博士优先,有数据挖掘背景的优先,必须有定量研究的基础foxisfox@126.com
吴小坤/田奇(华为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计算传播计算机学科背景优先wuxiaokun@scut.edu.cn
四、待遇保障

1.学校提供20-32万人民币的岗位年薪,参照校内同级人员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2.鼓励申请国家、广东省各类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获得者在项目资助期间待遇更优。

3.提供租住公寓或租房补贴,博士后子女可入读附属实验学校、幼儿园。

4.学院、合作导师可另外提供科研经费、绩效奖励等。

5.在站满18个月或期满出站后1年内,可参评博士后副研究员资格。

6.出站即可申请学校“预聘-长聘制”教研系列或专职研究系列岗位。

五、应聘材料

下载、填写《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岗位申请表》(在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网站下载区处下载),向学院或博士后合作导师联系,并将《申请表》提交给相关应聘学院及合作导师,学校和学院将按规定程序选聘。

1.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岗位申请表;

2.个人详细简历;

3.代表作;

4.研究计划书;

5.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或博士毕业的证明材料扫描件;

6.推荐信(可选)。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程昊

联系电话:020-39380811;13660332002

电子邮箱:chenghao@scut.edu.cn

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书学院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和“双一流”建设高校,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广州国际校区,三校区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海纳百川,高起点出发,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汇集了华南、中南地区理工科领域的精英,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堪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探路者。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学(“211工程”)行列;2001年,实行第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2016年整体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300强,工科领域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2名;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0年位居“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178位。学校已经全面建成了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基本涵盖了学校所有理工类学科。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顶尖学科,入选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排名第8位。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治学严谨,现设有3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完全覆盖学校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将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发扬“厚德尚学、自强不息、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双一流”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双引擎”,深化建设“学术华工”“开放华工”“善治华工”“幸福华工”“大美华工”,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业教师48人,教授18人,国家级人才(青年)1人。学院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的工科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特色和优势领域。学院先后牵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两个二级分会。设有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属七个分中心之一,含融合媒体实验室和摄影摄像实验室、动捕混合现实实验室等)、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闻传播学科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大数据与计算广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公众健康风险监测与信息传播中心、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网络视听创作与研究中心等。其他科研平台包括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心、网络舆论研究中心、纪录片创作与研究中心、社会计算研究所和客家文化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以及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南方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等院级科研机构。

学院设有新闻传播系、品牌传播系、视听传播系、网络传播系和实验教学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四系二中心。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方向、视听传播方向),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告学专业(品牌传播方向)、新闻学专业(融媒体新闻方向),并招收外向型人才实验班(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本科“2+2”双学位)。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研究”“组织传播与管理”“应急管理”三个博士生招生方向。2021年10月9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已列入华南理工大学2021年自主审核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近年来科研成果突出,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2名,进入前10%,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空间。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006

@华南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粤icp备05084312号

推荐:更多教职工招聘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转载请必须注明,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求职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